2020年真是神奇的一年,尤其在经历末日一般的美国玩着美国末日感受到了美国末日系列的末日。最后的生还者在经历了七年的等待之后,就像经历七年之痒的一对,看不到未来。最后的生还者用一种最令人一言难尽的方式走到了最后,却无人生还。

当我在2014年末买到人生中第一台主机的时候,GTA5和美国末日/最后的生还者, 让我在无聊的寒假里见过了Arizona一个又一个的凌晨4点。当Joel在最后关头作出了那个一反传统陈词滥调的选择之后,这个游戏给我了极大的震撼。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剧情游戏,或是让你有不跳过过场动画的想法,或是跳过了过场动画你依然能通过游戏设计来感受到代入。如龙系列是前者,GTA5和使命召唤更像后者,美国末日像是这两者的结合。 游戏本身的背景和框架虽然老套,但是游戏性和设计等各方面的高水准,使得游戏的人物非常鲜活,剧情代入也很精彩。就像同样一个段子,费玉清就是比别的人讲的好笑,不是段子好,是段子手好。顽皮狗,就是那个会演绎的段子手(三押*2)。

七年之后,这个段子手翻车了。

各大主流媒体评分平均皆有满分或者近满分的成绩,然而玩家评分一片红灯。作为一个买了预购并且在发售的那个周末就速肝通关的玩家,整个游戏打完最大的感觉就是:恶心人。刀塔圈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可能更恰当——阴阳怪气。

从表面上来看,这个游戏的剧情和人物塑造就很阴阳,前后矛盾的地方太多,不想剧透详细就不举例了。整体的节奏像是编剧A写了一半辞职了,编剧B过来续写了另一半。前半段冷静沉着的人,后半段突然就无限上头。前一秒杀戮成性,下一秒就可以良心发现(真的是一秒)。前半段不共戴天,后半段就可以云淡风轻等等等等。人物转变的突然,也就导致了很多处的剧情反转都很刻意。比如,人物A本来可以干掉人物B,故事就结束了,但是人物A突然接受了上帝(编剧)的旨意,为了良知(剧情继续)而放弃,而且还是多次放弃。就算人物B干掉了和自己相处多年的亲人/爱人,路人甲的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一切。因为动机不明,玩家很难真正代入,就我个人的体验,整个剧情的发展就是一系列的“没必要”吧。和剧情选择相反的选择总是更合理,玩家很容易陷入出戏的状态。

矛盾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物背景的交代太草率,严重NPC化。除了新主角之外,其他人物都非常单薄,更像是推动剧情或者是为了别的原因(后面会提到)强制加入的工具人。比如,游戏的名字The Last of US. US在游戏主题里双关代表了美国,也代表了我们,也就是同行的伙伴。续作为了强行加入两人的元素来点题,在大部分时候加入的伙伴都是没有感情的工具人,帮你翻墙推门等等。有限的对话中,也很难感受到羁绊,更不用说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了。有趣的是,游戏有很多部分干脆就直接放弃了伙伴同行,反而毫无违和。因为这些原因,那些伙伴在剧情中领便当,玩家基本也不会有同情,某些工具人的暴毙,连游戏里的主角都没有任何情感波动,一笔带过,更别说玩家了。像使命召唤里面肥皂的牺牲,如龙系列里各种角色的命运,给人的冲击远远大过本作的工具人消失。

剧情最后一点硬伤就是编剧把自己的上帝视角无意中强加给了游戏角色。游戏将两个主要角色进行了镜像对立,塑造了不同环境之下,生活轨迹相似的两人最终产生了交集。虽然这个想法很好,可以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和多角度的视角。但是编剧忘记了游戏中两位主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都是有限的,情感交集并不会想上帝视角的玩家那么完整。两主角从开始就是死敌不共戴天,在有限的交集下,一共见了不超过3个小时吧,基本上就是你和你高考某一门的监考老师见面的时间,突然一起共建了和谐社会,就是编剧的主观代入的错乱。

以上这些部分,需要配合游戏剧情,有很多博主视频都说的比我专业(gamker)。接下来想从更大的角度来说说我个人觉得游戏“恶心人”的地方。

前面提到的一个“别的原因”,概括来讲就是,游戏大面积的宣扬和游戏本身内容无关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为了这部分牺牲了合理性,从而“照顾”某些人群。

游戏里有很多LGBT的相关角色,比如老主角是女同,新主角的伙伴是变性身份(配音演员也是)。有网友根据游戏部分剧情推测新主角是变性身份,所以新主角也是男同等等。这些设定,作为不是这些群体的人,我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根据网上看到的一些评论,有一些LGBT的游戏玩家对游戏的处理也表示了质疑。认为游戏的表现形式并不准确,并且有弄巧成拙的部分。如果真是这样,就十分尴尬了。

关于新女主角的性别,虽然众说纷纭,有两点争议比较多:第一新主角在游戏剧情里做爱时露胸了,而其他确认性别的女性人物都没有;第二新主角肌肉状态非常接近男性。为此我特意去google了这种身材的女性是否合理,确实发现了现实中像金刚芭比一样身材的职业健美女性。但是考虑到游戏里面的末世背景,健身的条件和科学饮食都有限,加上新主角长期处于野外战斗状态,我个人认为她的设计合理性存疑。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个人认为是最近游戏圈流行女权的意识形态产物。近几年美国影视游戏圈都有这种宣传,我本身觉得男女平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游戏里为了平等而矫枉过正的设计实在有些太多。我玩游戏本身不是很关注这类细节,但是有几处不合理设计实在是太明显。首先新老主角的模型都刻意中性化了,老主角由于在原作中已14岁的形象出现过,在新作18岁的特征就明显的更加偏向中性化(无论是脸部还是胸部),新主角则是有着更常见于男性的身材和样貌。首先我并不觉得这些对男女平等有和作用,虽然亚洲系的游戏习惯性把女性角色做成网红脸大胸大长腿确实很脸谱化很成见,但是最近美国游戏圈流行的矫正式建模也是很无厘头,一定要中性化或者去性别化,一定要没有性别特征,一定不能长得传统意义的美。波兰人开发的巫师3里无论是叶奈法还是西里,都可以做到独立智慧与美丽兼并。为了不以貌取人而刻意“丑化”,我认为过犹不及。第二点就是强行加入的孕妇角色,前面说过,游戏里面的新角色大部分都是工具人,其中有两个工具人是孕妇。其实这些设定在别的游戏里也会有,但是本作中有一位孕妇的行为实在是太牵强。新主角在某一次巡逻人物中,为了点题,编剧给她配了3个伙伴,其中一个居然是她的朋友,一个大肚子的孕妇。第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基地有几百号人,偏偏有一个孕妇要上战场,没有更适合的选择吗,这个孕妇本身的专业是后方医疗,而本作并没有战地医疗兵的设计。第二个不合理的地方,在整个巡逻任务中,这位孕妇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三个伙伴中的另一位男性伙伴和主角做了大部分翻墙的工作。战斗部分由于本作的工具人设定,所有伙伴基本上都没有实际作用,基本靠玩家操作的角色。第三个不合理的地方,为了让孕妇这个工具人体现她工具的作用,剧本安排了她踩着主角爬上高墙的流程。且不说踩着人有多危险,翻墙的时候,孕妇的肚子明显有和平台之间的互相压迫,我从安全性和合理性上对这个举动表示严重存疑。那么就是这么一个不合理的设计,放在这里,如果不是刻意的为了表达所谓的男女平权,那应该就是编剧蠢了。最后经过一番激战,孕妇不仅没有什么贡献,还受伤了,更是为此处设计“画龙点睛”。

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美国产品,本作当然要“照顾”各个种族的人群,所以种族大和谐是必须有的,黑白亚犹西等等都是有对应的角色。和其他游戏不同, 本作的亚裔有着相对大的篇幅,虽然还是工具人的属性。然而也和常见的黑人白人的争议不同,这次因为多出对亚裔的“抹黑”,导致了一定的争议。典型的有两处: 第一是老主角和老熟人亚裔工具人在路上闲聊,主角说别人以为她对亚裔有过心动,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她喜欢女人)。亚裔问为什么不喜欢我难道是因为我是亚裔,主角说那必须的(Absolutely, yeah)。第二处是有一封信亚裔工具人的混血小孩,提到类似:还好这个孩子只有眼神像工具人,希望其他别像他了。首先说我个人的感觉,我觉得以我的标准,这两处并不是歧视。首先第一处无论是游戏的语气还是用词我觉得都是sarcasm,第二处则有点过分解读,难道就是一定是不长得像亚洲人的意思?当然考虑到2020年美国的现状,如果对象换成非裔,可能这个游戏已经没了。关于种族问题,美国的极端情况在今年是越来越重。2020年歧视的人用着各种理由歧视黑人,用新冠口罩歧视亚裔。反歧视的人则是顶着300w的病例掀起了“大革命”。老友记这种人畜无害的情景剧,都因为“缺少”非裔而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编剧还得出来为25年前的剧情道歉。而所有的文娱作品都得小心翼翼,每一个细节都被带着放大镜看着,无时无刻的在做着解读,随时随地就是一次讨伐,正确的意识形态已经逐渐超越了作品本身的主题甚至是合理性。到底是反歧视求平等还是玻璃心?一切都似曾相识。

最后一点就是编剧的圣母和病态利他主义的概念灌输。为了不然游戏落入所谓的“俗套”,编剧的棋下的太大,最后自己都“忘了”初衷,也可以说是把一个简单的理念复杂化反而适得其反。打着复仇的旗号开始了游戏,把玩家的情绪推向了极致,最后却突然逼迫玩家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放下仇恨,为了满足编剧“主题升华”的目的。不讨论网上盛传的编剧受到的宗教印象,这样的设计,配合上多处的不合理,多余的意识形态输送,夹带的私人情绪等等,导致最后玩家通关之后并没有所谓的发人深省,反而如同被喂了屎。从复仇开始,到最后应为编剧的圣母心强制原谅敌人,最后还是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果,整个游戏过程就是给你一种,如果不开始这些屁事就不会发生,基本所有游戏人物一次次在有无数可选的情况下,“恰好”选择了最差的那种,一次次的明知故犯,一次次的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多次。如果要放下仇恨,之前的无数次机会都可以。那我们玩家是不是就应该不玩这个游戏,不买这个游戏,当做这个游戏不存在。

回到开头说过的那句话顽皮狗这个段子手,从为了讲好一个段子,变成了一个为了编出世界上最好最深最有内涵的段子,让这个段子承载了太多的内容和意识,最后反而忽略了段子让人快乐的核心。原作的成功不知道是让他们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还是太害怕走向平庸,弄出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作品。反观原作,除了近结尾的一次出人意料的反转。 大部分地方都是中规中矩的后启示录式拷问人性的剧本风格,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脚踏实地的刻画了生动的人物。而本作游戏本身的画面,细节,设计的突出,更是让人感觉到遗憾,心疼程序员们,你们成了编剧的工具人。而看着欧洲游戏和日本游戏的蒸蒸日上,甚至中国游戏也有一条自己的路,美国游戏影视的编剧们,是不是也逐渐变成了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的工具人呢?

2020-07-13